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箭瑛大橋旁懷父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 民國六十六年黛納颱風來襲,花蓮溪滾滾溪水沖毀便橋,山興國小五位教師為了學童課業,冒險涉水渡河到校教書,老師張箭、鄧玉瑛不幸遭大水沖走因公殉職。後來時任行政院長的經國先生指示在當地興建「箭瑛大橋」,並在橋頭的山坡上設立兩位老師的銅像供後人紀念憑弔。我站在銅像前凝望著父親張箭當年的英容,心中無限感慨。
 爸爸是一位小學教員,也是一位曾在抗戰中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的老兵。抗戰勝利後軍隊復員歸鄉,士兵返鄉後找工作相當困難,共產黨乘機擴大叛亂;父親的部隊復員在即,他請假回家探親,到了南京下關,剛要登上江輪返回皖中老家時,遇上一位操家鄉口音的老者,父親高興地向前探問家鄉情形,老人家以感慨的口吻對父親說:「現在老家變了,你家是不是地主呀?是就更不要回去了。要保命的,還是隨部隊走吧!」爸爸聽了老人家的話,回到原單位,後隨軍來臺。
 身為士官長的父親,每逢年節都會遙想老家的親人,卻也不知道何時能重返故里。民國五十年初,父親因病住院,一年後申請退伍,離開部隊後與幾位朋友在萬華開了間腳踏車店,但經營不善倒閉;父親用所剩的積蓄到小學開了福利社,校長見他為人老實、肯上進,又讀過幾年書,鼓勵他再進修,後來父親很幸運的考上了花蓮師訓班。
 父親任教後,全力為偏鄉、山地小學教育奉獻心力。剛開始學生上學的意願不高,有的學生買不起書本,也買不起鞋穿,有的索性在家幫農放牛吃草,父親皆一一前往學生家中拜訪,說明受教育的重要,漸漸地學生也都配合到校上學。
 回想父親還在的年月,每當太陽爬上山頭,我總是被父親鋸木劈柴的聲音吵醒,在那個年代,小學教師收入相當有限,爸爸總會到河壩上撿拾漂流木,以節省薪柴支出,爸爸也常一邊鋸著木頭,一邊向我與弟妹說著安徽家鄉的陳年舊事,我喜歡聽他講老家的故事,雖然那裡是我從沒見過的家,但也是我的故土。
 十月,學校剛開學,也是老師們每年最忙的時候,九月底黛納颱風來襲,沖毀花蓮溪上的竹搭便橋,山興國小老師必須涉水過河到校上課;十月六日,父親和往常一樣涉水過河,但他與同校老師鄧玉瑛不幸遭大水沖走,永遠回不來了。
 爸爸走後,經國先生來家中探視,並安排已哭得六神無主的媽媽到附近學校擔任工友以維持家計,後來「箭瑛大橋」完工,父親與鄧老師的銅像也豎立在一旁山坡上。我現在雖已搬離花蓮,但每年仍會回去緬懷父親,看著橋下的潺潺流水,望著父親殉職時的樣貌,感覺爸爸從不曾走遠,就佇立在那裡,永遠站在大家的心裡。
 
 【作者速寫】
 張立何,政戰學校(今為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)八十一年班畢業,軍訓教官中校退伍。
(點閱次數:612)